常州机电学院模具专业有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级已经延续了三届,每届有28名同学组成,规模虽然不大,但却述说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创新项目、授权专业、学术论文是这个班级的“家常便饭”。这个班级的学生手里有论文、有项目,全国技能大赛、省级创新创业大赛等都有他们的身影。三年里,班上同学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科研项目研究12项,授权专利(第一作者)7项,授理25项。
“创建这样的班级,当初有两个目的:一是采用分类培养的形式,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试试我们的学生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向社会证明高职院校也有佼佼者。”
2015年,模具技术学院教学副院长陈叶娣一手创立了“创新班”,并且为这个班级起了个很朴实名字——“匠心模具创新班”。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需要支点”
“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驱使自己去探索、去行动、去付出,并在专业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这是2015级创新班的丁正颖的心里话。目前她正在积极备战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就在前几日,丁正颖刚刚接到一个好消息,由她和另外两名班上同学蔡东、许庭瑞承接的无锡市江阴美托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洗衣机烘道压铸件结构工艺改进与模具设计方案优化”项目已通过企业鉴定,不久将投入生产。该项目使企业在产的铸件重量减轻了0.23公斤,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经过测试可有效延长模具2年以上的使用寿命。目前,项目已经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进入创新班之前,我们不会想到去写论文、拿专利,认为这些对于我们都是遥不可及的”。同是项目参与人的许庭瑞,永远忘不了看到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基于DYNAFORM的冲压件胚料尺寸精确计算》被登载在学术期刊上那种由衷的自豪感。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许庭瑞已经变得自信。“其实,创新没有那么难,但是也绝非易事,创新绝对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指望着一个灵感爆发,创新也需要支点。”
“匠心模具创新班”就扮演着支点的角色。目前许庭瑞的项目“镂空灯罩的设计与3D打印”也在备战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他们有两个导师
进入“创新班”的学生,都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笔试、操作考试、面试三个环节选拔上来的。
“他们刚进入班级时成绩并不是很突出,有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很模糊,甚至不善于言谈交流,但是他们却共有一个气质:就是热爱自己的专业。”在陈叶娣看来,只有爱专业,才能向着专业人才的方向去发展。
“创新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导师制”,模具学院出台了《双导师管理与考核办法》,每3—5名“创新班”的学生都有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学校的专业任课教师,一个是企业里的兼职教师。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有一个“从游论”:在学校这片水里,是师生一展游泳技能之所,其中,老师应该是导游者,学生则是从游者。
“双导师制”很好地诠释了“从游论”,在创新班里,学生和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更多的教学相长。
提到“双导师制”,陈欣吕有很深的感触:“一个学校配备的教学老师当坚实后盾,一个企业配备的指导师傅带着攻克困难,两个老师为我们踏入职场的第一步保驾护航,心里会感到无比踏实。”
每年学院会为创新班的学生安排8周“企业实践课程”,这个课程必须在企业里完成。进入企业之前,学校的老师会为同学确立一个适合其所学专业的项目或课题,到了企业之后,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该项目进行学习,完成课题项目操作。
目前,学院依托江苏省模具行业协会,与常州工利精机等一批省内优质模具企业共建“江苏模具企业联合学院”,开展“企业实践课程”,为学生创设企业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企业技术的认同感。
“匠心”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决心
作为“创新班”的班长,看着其他同学“本领过人、专利缠身”,蔡东时常感觉压力很大。他的第一个拿的出手的创新是在2016年,看着每天都会拿在手里的“衣架”,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设计了一款可折叠式衣架,就是这个看似不足为奇的创新,受了市场的青睐,并获得1项授权专利。衣架采用3D打印技术验证结构合理性,应用CAE技术优化产品模具结构和成型工艺参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在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上,该项目因为安全美观、经济耐用、使用快捷方便,受到了与会者青睐。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苏春海评价该项目是:“项目虽小,但很有创意,千家万户都需要。”
蔡东认为,时下生活节奏变得很快,每天承载巨大信息量的冲击,如何学会“如何放慢脚步,如何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是一道难题。
蔡东非常喜欢用“匠心”来形容创新班的内涵,“匠心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决心,要想成就高度,必须耐住性子、百折不回。”
在校期间,蔡东已经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常州达帝克模具设计有限公司。
创新班取得了很多荣誉,但是荣誉不能意味着什么。蔡东认为只有“匠心”才是班级里最醒目的标签,用“匠心”去“创新”,用汗水浇灌青春,才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