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院校纵横>>正文
服务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升级
2020-05-19 08:56   中国高职高专网 审核人: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全国10A校)。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目标,持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发展战略,大力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是围绕智能制造,提升专业品质。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要求,围绕无锡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服务机电产品智能制造,开设与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45个,与江苏大学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积极推进专业优化改造,大力建设数控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2个国家“双高”专业群,并以此引领和带动相关专业协同发展,着力建设机电传统、“互联网+”模式的国家、省、校三级品牌专业体系。二是围绕创新创业,提升学生能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建立了通识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创新班、虚拟创新班,推行导师制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今年7月,人民网、中国网等国家级媒体对我校“虚拟创新班”改革作了专题报道。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达600余项,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1项。三是围绕“互联网+”,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使信息技术成为转变师生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主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近几年来,教师获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

二、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加大引培力度。实施教授工程、博士工程等六大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尤其重视高学历和高水平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实施学校青蓝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年轻博士,完善博士成长规划,确保引进的博士“用得上、留得住”。近年来,学校50余名教师晋升教授,引培进博士100余人。二是强化团队建设。研究出台团队组建计划和团队管理办法,构建跨学科团队,大力推进教学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围绕“中国制造2025”,主动对接我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组建智能制造技术等6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团队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应用推广为载体,以师资队伍成长为目标,开展专项研究与技术攻关。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科技创新团队7个。

三、加强资源建设,打造科技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政行企校合作。面向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线,依托机电类主体专业,推进政行企校四方合作。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了集研发、生产、教学于一体,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在校企合作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强化该中心辐射功能,建成省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省级研发中心5个。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牵头组建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职教集团、江苏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无锡市物联网职教集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集团成员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其中,控制学院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线智能物流系统和数字化管控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市场认可。

四、强化技术研究,升级科研能力

一是稳定研究方向,引导有效科研。结合我校专业发展实际和无锡区域产业行业特点,学校积极开展技术研究,推动学校科研转型发展,重点研究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研究项目。发挥科研对“个人提升、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学校发展、区域服务”的有效作用,推动高水平论文、专利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等产出。近年来,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其他各类市厅级200多项,申获各类专利近400项。二是推进教师进企业,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依托成立的全国机械工业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等平台,积极引导推进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服务地方企业发展。近三年来,承担了省科技厅政策引导类项目2项,各类校企合作项目140多项,实现科研到账资金6000多万元,牵头起草产品国家、行业标准4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了多支在各专业领域深受企业好评的科研技术服务力量,目前学习已有省科技创新团队7个。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