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筹备,不久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合作成立的“浙江能源学院”第一届新型学徒制班正式开班。该班突出“浙能”的用人主体地位,融合“浙能”标准,针对性地制定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这是学院‘双元制’项目的发展与延伸,我校从2007年起率先在全国试点‘双元制’育人,现已成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板块。两者有一共同逻辑,那就是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破人才困局。”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建林说。
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学历层次——
企业破局,“双元”落地
40多岁的蒋卫金有时会想,如果13年前他没有提出那次申请,如今是否仍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技工?
蒋卫金是杭州大和热磁有限公司的职工,中学毕业后就到企业工作。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他曾想考个大专文凭,再拿个技师资格证,这样不但工资可以上涨,也能逐渐跟上技术更迭的步伐。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工学矛盾难以解决,没有规范的培训和学习,参加成人高考胜算很小。
蒋卫金的苦恼,在大和热磁不在少数。据当时的集团人力资源部调查显示,大专以下学历员工占了企业总人数的40%左右,且多数人对提升学历需求迫切。“我们将情况反馈到董事会,管理层非常重视,明确提出提升集团员工整体学历层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在存量改革上做文章。”时任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周毅说。
存量改革怎么改?企业的真问题,传到了王建林那里。作为国内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王建林首先想到:大企业的难题,在浙江为数更多的中小企业中会越加突出,必须得破!在国内无经验可循的背景下,王建林将目光瞄向了德国的“双元制”。
“双元制”源于德国,政府主导,企业和中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移植到这里情况变了,合作方是高职院校,培养对象是企业职工。王建林带着团队四处调研,决定采纳德国双元制合作的核心措施,同时强调回归“成人本质”,提出了“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工”的设想,并与企业一道寻求政府的支持。
浙江省教育厅很快明确改革试点,实行招生考试倾斜政策:具有3年工龄的企业职工参加全国成人招生考试,中级工加20分、高级工加30分,再降20分录取。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技师考评政策,允许“双元制”班学员,突破原有技能年限和逐级晋升考证限制,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等级的职业技能评定。试点班学员的学费由企业支付、毕业学员定职提薪。
“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为企业破解人才困局。所以‘双元制’即便是十几年前的一次创新,沿用至今依然不过时。”王建林说。
如何为企业培养员工——
“双元”育人,过五大关
可以报名了!蒋卫金兴奋了一整夜。第二天,他就向企业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请。企业通过后,学校协助学员提交资料,并进行考前文化课辅导。蒋卫金参加了成人高考并通过,正式成为首期试点班的一员。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元制”包括双元招生、双元培养、双元师资、双元管理、双元评价等五大模式。蒋卫金过的,只是第一关。
进入培养阶段,“双元制”首先打破传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固定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教学模块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专项技术和岗位训练模块。组建相应教师团队,逆向定制个性化教学模块。
比如,大和热磁是一家日企,校企双方确定了基于小企业机械产品运作过程的知识排列与教学安排,将英语调整为日语,设置了机械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及实施等6个必修模块,设备管理与维护、质量控制与检验等4个选修模块,售后服务等3个自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指向了企业的真实需求,不带一点水分。”试点班班主任娄岳海说。
按照规定,“双元制”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培训的理论学时不少于100课时,岗位实操不少于200课时。理论提升合班上课、技能提升分方向授课,同一个班级根据学员实际工作分工不同,按技师标准分方向设置不同工种的技能实操培训,帮助学员顺利通过人社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获取技师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为满足企业职工在岗学习的要求,每周五和周六的晚上,理论教学设在专用教室,技能训练设在车间。蒋卫金对技能训练印象深刻,一是技能训练占的学分多;二是在熟悉的车间和设备上操练,“感觉不慌,遇到问题现场就能解决”。
据了解,“双元制”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委派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一线指导师傅承担教学工作。其中,理论教学由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学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技能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师傅或学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
学校导师侧重理论知识及研发技能培训,提升学员综合素质。企业导师注重技能提升和工艺改进,每人带徒弟不超过5人。企业导师根据教学工作量考核由企业支付企业导师课酬,学校导师则要每周从杭州赶往各地企业进行授课。
“与一般培训班不同的是,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学校导师会相应地进行调整和组团。可以讲,‘双元制’培养是为每个企业量身定制的。”王建林说。
培训期满后,企业和学校联合考核学员,修满所有理论和实操课程并考核合格的颁发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专成人文凭,并按规定向人社部门提出申请,对培训的学员进行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核发职业(工种)资格证书。
28岁那年,蒋卫金成功拿到大学文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技师等级证书,还获得“一种用于产品耐水压检测的检验治具接头”实用新型专利。按照“双元制”校企双方之前的约定,学历提升与薪资上涨直接挂钩。当年,蒋卫金月薪就涨了1000元。
“双元制”首试成功,该模式迅速在浙江推广。目前,浙江省“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学员近3万人,合作企业500余家,成为浙江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重要板块。70%的毕业学员之后成长为企业骨干,更是诞生了一批如开发10余项新产品的李水军等明星学员。
如何与时俱进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双元”先行,“三教”改革
采访中,王建林向记者道出了10余年的真实体会:无论经济如何波动,企业如何换代,优秀技术人员的缺口永远在。“即便现在高等教育普及率高了,企业员工学历提升了,但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会落伍,而且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思路。”
先说教材。学院与企业共建教材开发工作小组,由专业教研室教师、学院继续教育分院专家和企业具体工作部门业务骨干等组成。小组成员全面分析教学模块中具体知识点的要求,选择教学案例,结合工作过程进行开发,企业骨干全程参与。教材必须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现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型编写模式,完成知识点与技能要素的整合。
目前,校企共同开发的“双元制”《现代机床设备》《实用检验技术》《质量体系培训》等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完成了浙江省“机械制造工艺师”新职业标准与配套鉴定题库的开发。
再说教师。“三教”改革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队伍。而在“双元制”改革中,学校教师重新“排列组合”,以组团的方式对接教学。以“大和热磁”“双元制”教学团队为例,学校按照企业教学要求,从学校基础部的数学教研室与英语教研室、机械工程系的机械基础教研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研室、数控教研室、CAD教研室重新组织10余名教师,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技能实训等开展相关教学教研工作。虽然是全新的团队,但在一个共同愿景下,每位教师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间,3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两名教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教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双元制”是在企业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了“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而因有了企业的“源头活水”,学院教学自然“常学常新”。比如,学院在其专业群核心课程“智能产线综合实训”中,依托法兰盘产线作为载体开展综合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了产线太庞大,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产线太贵,学生很难有充分上手的机会;产线设备损耗较大,维护成本高;缺乏丰富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等问题,寻找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选择新生的数字孪生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案和信息化技术支持,推进了课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探索。
“‘双元制’的基本理念就是将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正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王建林说。
实践者说
【教师说】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叶红朝:
“双元制”项目的开展,对于教师来说还是有不小的挑战,“学生不跑老师跑”,为企业专门编写教材,根据企业需求安排实践教学,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我们辛苦,但企业受益不小,尤其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方面,从企业出发,从员工出发,受惠的员工是企业稳定的主心骨。
【企业说】
三花集团副总裁张亚波:
浙江省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开展专业化培训的条件,一般内部培训只能对新员工的技能熟练起作用,而对老员工的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效果甚微,“双元制”项目正好可以突破这一瓶颈,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学员说】
新昌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四通部件事业部张雯琪:
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非常遗憾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现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我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求学,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任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