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院校纵横>>正文
成都纺专:“三服务三结合三对接”改革公共基础课程 增强学生素质能力
2021-12-03 08:45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审核人:

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基础,也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有着80余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2009年至2021年,为解决传统公共基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构架不清”“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简单”“育人渠道单一,协同育人不足”等问题,先后承担6项省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项目,在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近代物理及实验、信息技术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基础课程中持之以恒地进行了13年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形成了“三服务、三结合、三对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明确“三服务”目标定位 构建协调统一 分层分类公共基础课程构架

一是提出“服务为宗旨、能力为导向、素质为基础”理念,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教学、服务学生素质培养、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三服务”目标定位。

服务专业课程教学。明确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数学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物理实验课为支撑理工科专业的关键,英语、语文课为外语类、文化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服务学生素质培养。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渠道。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创新能力,思政课程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多学科交融,以及课程的拓展教学、学生竞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协调统一、分层分类”课程构架。

“协调统一”是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公共基础课程“三服务”目标定位,就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分层分类、教学要求、开设时间等搭建平台,形成的全校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分层分类”是指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类型安排班级,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形成既保证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体现不同层次的差异性的公共基础课程构架。大学英语课按新生基础,分ABC三个层次教学;高等数学课针对工程类专业分96学时、120学时、150学时三个层次;经济数学课针对财经管理类专业分96学时、120学时两个层次;信息技术课则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12个选修模块。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 实施公共基础课程“三结合”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明确指导教师,增加实践项目,搭建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数学课校企合作搭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工作室”,外语课与社会机构合作建立“非遗翻译中心”,思政课与住地法院、战旗村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物理课全部开展实验实践项目化教学,语文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剧创作。

参加省级信息化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增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广泛利用超星教学平台、钉钉会议、腾讯会议、腾讯课堂、慕课等渠道,开展线上直播与录播相结合方式教学。英语课以智慧教育为手段,建设数字资源,营造多元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数学课利用手机端及云端超级应用空间,实现大型数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思政课应用大量数字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

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项目,开展课赛融通教学,广泛开展自主学习、项目化等方式教学,实现“课程与竞赛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数学课与建模竞赛相结合,外语课与高职英语、日语竞赛相结合,应用文写作课与写作竞赛、经典诵读竞赛相结合,物理课参与指导大学生力学竞赛,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竞赛相结合。

拓展服务渠道 建立公共基础课程“三对接”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对接专业。优化“基础+拓展”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和体系,强化基本理论、基础素养教学,针对专业需要拓展教学内容,参与专业建设,融入课程思政,构建“课程对接专业”育人机制,服务专业教学。数学课对接大数据、经济管理、建筑等专业,强化线性代数、透视原理、统计与数据处理等内容;公共英语课围绕典型工作场景,设计职场板块课程;语文教学有针对性强化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物理课针对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开设霍尔效应等实验。

教师对接班级。安排公共基础课教师到班级,参与班级学生重要活动,协助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实现“教师对接班级”,服务学生知行合一。思政课教师分别对应二级学院,对接班级辅导员,实现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其他课程教师积极与辅导员沟通协作,成为协同育人的常态。

一课堂对接二课堂。公共基础课程走入校园二课堂,走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将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内外,建立“一课堂对接二课堂程”育人机制,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公共基础课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数学建模赛、应用文写作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竞赛和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知识、技能、素养。

强化教学改革实践 打造“守正创新”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

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师资聘用、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和评价激励,引导教师增强职教观念,投入改革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和改革中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数学教师进入创新平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大赛指导,开展国际交流;思政教师深入学院班级,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将教改成果落实到新教材中。

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团队教书育人,守正创新,近年来主持、参研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项,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编辑出版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29本,其中数学教材年均使用量10000余册、外语教材被1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人次、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一等奖2人次、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一、二、三等奖30人次;基础部党支部被评为教育部样板党支部、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外语教师团队被省妇联评为“巾帼文明岗”;思政课教师太扎姆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赴京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13年如一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把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服务为宗旨、能力为导向、素质为基础”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新理念,创建“三服务、三结合、三对接”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使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教学方法更加丰富更有活力,协同育人渠道更加多样,更好地发挥着育人功能。学校将改革成果先后应用到40余个专业、覆盖到4万余学生,使学生能力素质得到提高,受到企业和社会充分肯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数据挖掘、市场调查与分析、英语写作、英语演讲、力学竞赛、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等各类公共基础课程竞赛,累计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146人次。(夏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