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湖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南水北调千里水脉诗韵流长。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一路北上;平坦的硬化道路进组到户,直通农家;崭新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花草环绕;富民产业遍地开花,日益壮大;……目之所及,一幕幕美丽的图景让人目不暇接。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在切身体验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信仰信念、深厚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7月17日至18日,学校宣传部、自动化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前往南水北调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一栋栋二层楼房整齐排列,村内道路宽阔整洁,基础设施完备,这是我们在走访邹庄村移民新村时大家看到的景象。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村移民新村曹阳祥家,与他拉起了家常。“总书记问我家有几口人,问我平时都干些啥,还问我移民房是咋建的,方方面面都问到了,让我很感动。” 曹阳祥自豪地对我们说。“如今土地流转费用、移民扶持费用、合作社入股分红费用,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着干劲儿。
宽阔的水泥路,成排的行道树,路两边清一色白墙红瓦,移民新村漂亮的样貌格外吸睛。但奇怪的是,除了看到有些老人在家外,村里显得空空荡荡。这么热的天,咋看不见人?“全村175户750口人,目前有五百来人在家门口务工,春天草莓罢园后又进入苕尖种植季,还有京都果园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加上藤编加工车间和养羊场,大家一年到头都闲不住。”九重镇党委委员张晨笑着说:“白天在村里根本见不到闲人!”据悉,如今邹庄村与邻近3个村抱团发展,流转土地1000多亩,建设了375座大棚。其中,310座租给一家农业公司经营,65座由邹庄村村民入股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村庄的提升、产业的发展,让移民群众实实在在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变化,村民思想实现了大解放、素质实现了大提升。
伴着夕阳西下,淅川县香花镇丹江口水库东岸百米远的小伟农家乐内好不热闹,忙碌间隙,自幼生活在丹江口水库边的张小伟谈起了自己的“创业史”,据悉张小伟全家是第一批搬离祖宅,在库区岸边安新家的人。随着治理力度加大,政府取缔了网箱养鱼,没了经济来源。在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后,他又开起了船家乐,因为污染,又响应号召第一个拖船上岸。如今,张小伟在丹江口水库边开了一家餐馆,生活依然离不开丹江水。上岸2年来,张小伟夫妇亲眼见证了丹江口水库的变化:以往满是渔船的水面现在水天一色,鱼越来越多,水愈发清澈。张小伟不仅从事着和鱼有关的一系列产业,同时他也是县里的一名护水队员,承担水面漂浮物、河岸垃圾的打捞清理,协助执法部门制止、查处污染水体案件,用心守护京津人民的大水缸。像张小伟一样的淅川移民还有很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虽多经波折,但依然乐观豁达的向新生活努力奋进着,幸福着他人,也快乐着自己。
“丹江口水库是京津人民的‘大水缸’,弄脏了咋喝?”每当有人往水库旁边的绿化带扔垃圾时, 70多岁的独臂老人李进群总要上前理论一番,李进群是南阳市淅川县义务护水的一名志愿者,被誉为“守护渠首民间第一人”。 1970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18岁的李进群参加了陶岔渠首闸建设,在修建渠首闸的工地上痛失右臂,1974年陶岔工程竣工后,他用仅有的左臂夹扫帚、铁锨,弯腰、起身、再弯腰.....日复一日坚持植树播绿、义务护水,如今在李进群的带动下,现在淅川县参加义务护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江碧水也变得越来越清。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走访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应急科科长辛英督时,辛英督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状况、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和渠首中心建设背景、人员结构、监测应急、预警响应等工作开展情况。辛英督说,渠首中心作为唯一一个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河流开展监测应急、水质保护工作任务的专职机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让一滴受污染的水进入丹江口水库”,这是中心全体人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下的庄严承诺。
从移民新村村民曹阳祥到九重镇党委委员张晨,从渔民张小伟、到由渔民转型发展导游的全凤霞,从独臂老人李进群、淅川县航运服务中心护水员赵建峰到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应急科科长辛英督,通过此次暑期实地走访,学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广大师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时代巨变,聆听了南水北调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加强了广大师生对南水北调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亲身感悟,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学习践行南水北调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之中,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供稿/党委宣传部 撰稿/杨纪争 摄影/郭君扬 单位审核/赵国峰 编审/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