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理论教育 >> 正文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凝聚力和塑造力

发布时间:2016-03-14浏览次数: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立和巩固,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导向、明确的价值认同,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体现着这样的理论导向和价值认同,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发挥其整合力、凝聚力和塑造力,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对社会思潮进行整合的引领作用。社会思潮往往对社会实践及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科学、先进的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理论创新,指导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错误、落后的社会思潮则会消解和冲击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起伏跌宕,从不同方面冲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需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其理论整合功能,批判抵制错误、落后的社会思潮,激励引领进步、积极的社会思潮。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自觉地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思潮整合力,不是来自于外力的推动,而是来自于其思想理论的内在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真理性品格和开放性品格上。

所谓真理性品格,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价值观。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展现。马克思主义是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正确认识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复杂性、迷惑性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特征,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往往以似是而非、貌似科学的理论迷惑人们,甚至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号,招摇撞骗,而在这些华丽外衣下隐藏着的却是危害社会进步发展的丑陋本质。如主张西式民主的“普世价值”和新自由主义,主张“民主社会主义”以及主张“重新评价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因为其理论伪装的迷惑性强,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照妖镜”,照出这些错误社会思潮政治上的反动性及其理论本质的荒谬性,从根源上揭露其思想危害,帮助人们廓清思想上的迷雾,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来看,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论战交锋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这使得它在内容上对落后、消极的社会思潮有着明显的真理优势。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除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彻底批判外,还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深入批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整合不是简单同化,更不是强求一律,而是引领性整合。所谓引领性整合就是在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斗争的同时引导社会思潮,在多样化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着开放姿态和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最大限度地容纳社会多样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保护和发扬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协调各种不同利益,倾听各种不同声音,在包容中实现主流引领,在多样中保持一元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需要人们对其有理性上的认同,也需要人们在情绪、情感、愿望、心理等感性方面有完全的认同。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中,有时会相对忽视对人们心理、情感的关照,使得一些人对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注重了民众的情感要求和利益关切,易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倡导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物质丰赡与文化进步的内心期待,体现了人们对自身本质及其诉求的全面认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价值观的追求,并非高高在上、不可触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实现了宏大主题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个人诉求与复兴梦想的紧密结合。“富强”不仅是要“国强”还要“民富”,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向往。“民主”即人民民主,是人民群众对于“真正当家作主”权利的追求。“文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对于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和谐”是国家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呈现的最佳发展状态,也是人们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涉及的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自由”是人们对解除异在力量对自身压迫和束缚的愿望表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自由和“人类解放”联系起来,将其看作个人发展的尺度,也视其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有了这样的平等,我们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公正”即公平正义,指的是社会恰当地分配其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公平正义,人们才能有尊严地生活,才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法治”就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通过法治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障,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个个体的自由发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面使人们找到了核心价值观里的“个人定位”,为在诱惑颇多的多元化时代修炼个人道德操守指明了方向。“爱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它是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敬业”“诚信”“友善”对个体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与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人存在与发展的优良品质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还源于其更人性化、民族化的表达方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心理和文化心理。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对于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构建上,实现了党的理论话语向符合大众接受心理的生活话语的转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生动活泼、朴素亲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它以感性具体的生活语言向人民群众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并关照了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和内心世界,蕴含着“百姓意识”,从而强化了人民群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群众的文化认知模式,能直接走进他们的文化心理,从而成为他们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塑造和弘扬中国精神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中国精神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现代化文明进程中生成发展起来的、融汇着国家民族品格和时代风貌,反映着国家民族血脉和时代特质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5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人民创造形成了延绵不绝的中国精神的优秀传统。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激烈冲击,一些人在思想观念上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他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模糊,精神信仰越来越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中国精神的内容与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精神的当代塑造与弘扬指明了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立足于现阶段具体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客观需求,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自觉全面审视传统文化,剥离其中各种杂质,提炼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加以继承和弘扬。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延续民族精神,以此为根基,方能在世界文化激烈碰撞中站稳脚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体现了强烈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谐”“文明”“爱国”“诚信”“友善”等传统价值观的倡导与继承,赋予了中国精神以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不过,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自我更新与发展,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熔铸下也必将获得新的内容,走上新生之路。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须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汲取 “民主”“法治”“公正”等现代价值,为中国精神的当代塑造提供新的内容。中国精神是活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国家精神的先进性与旺盛的生命力,其步伐就必须与时代发展进程相一致,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要有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充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还要兼容并蓄,充分借鉴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但我们对世界现代文明元素的吸收,绝不是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全盘接受,否则就会落入西方“普世价值”陷阱。因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的反映,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始终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着力塑造中国精神,在当代中国及其未来发展中,必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谷少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