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思政课”是这样炼成的

访问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06-28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依托独特的历史传承与雄厚的学术底蕴,积极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课。

“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实现话语转化”“不但要讲基本理论,也要讲历史,要有温度、有情感”,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

建设全国性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平台,使平台成为思政课“大超市”。教师们想烹制“美食大餐”,走进来按需取材即可。

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

“在他的教学大课堂上,300多名博士生被深深吸引着,时而鸦雀无声,时而爆发出由衷的欢笑。有的学生说,听刘老师讲课,自己的思路会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走,就像刘老师在单独给自己讲课一样,深入浅出、丝丝入扣、潜入心田。”

在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博士朱喜坤笔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主讲的思政课生动鲜活,让她记忆犹新。

从1987年留校任教至今,刘建军已经在思政课讲台上耕耘了32年。今年3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5位思政课教师代表之一,他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了发言。

刘建军读博士期间师从国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许征帆教授,其学术专长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现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参与多部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为一名60后教师,你是如何把00后学生吸引过来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建军表示,他的诀窍就是“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实现话语转换,以此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刘建军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2万多名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以科研支撑教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最突出的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自豪地说。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群,像刘建军一样,学院许多教师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正因为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注重从学理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社会热点答疑解惑,所以能够说服学生。”吴付来说。

2018年,人民网公开课频道面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征集精品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主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颖而出,获得首届“新时代网红思政课”称号。

“不但要讲基本理论,也要讲历史,要有温度、有情感。这样结合起来,学生就愿意接受。”王向明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一是靠理论本身的感召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把理论弄明白了”,二是要结合鲜活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

王向明是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评选的“首届全国高校百名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之一,其讲授的课程两次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很多学生称他的课是“有灵魂的思政课”,他讲授的内容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今年五四前夕,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本科生马国栋的文章《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在《求是》杂志刊发。这篇文章是马国栋参加学校组织的“千人百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从2012年开始实施“千人百村”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每年组织1000余名师生深入全国300多个行政村、12000多个农民家庭开展社会调研。马国栋认为,是思政课赋予他们“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志向与力量。“在思政课上,老师把那些看起来很远的历史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结合起来,让我们感到自己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马国栋说。

思政课好不好,关键在教师

2017年,杨子强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了20余篇文章,撰写的调研报告曾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吴付来分管团委工作期间,发现杨子强不但工作踏实而且治学严谨,于是建议他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读师资博士后。

如今,杨子强已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上一学年,学生给他的评分是99分。“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王易老师经常指导我们上课,为我们的科研生涯规划引路。”杨子强说,“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创造了丰沃土壤。”

思政课好不好,关键在教师。

为了盘活现有的教学队伍,提升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全院11个教研室混编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6个思政课教研部。“各个教研部积极探索建立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各教研部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织授课教师一起研究教材,编写教案,共同钻研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这样告诉记者。

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开设了一个实验班,由17位教师依托各自专业背景分别主讲。一个月后,几位主讲教师集体分享教学心得,下个月即将授课的教师进行现场试讲,以这种形式实现教学案例与教学经验的共享。除此之外,当有教师参与教学比赛时,教研部还会组织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为参赛教师全程打磨,提供意见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是这个教研部的一员,她认为“参赛教师模拟比赛的过程,对其他教师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观摩机会,同时这也是一个传帮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易带领“王易工作室”团队创立的“别笑我是思修课”微信公众号,以“‘微’调‘总开关’,‘指’发‘正能量’”为宗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话语,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刘建军第一次在朋友圈里转发“别笑我是思修课”公众号里的文章,王易发现后,特意留言:“竟然发现您也会转发啦!”

现在,这位60后的资深教授时常转发别人的文章,还利用新媒体把思政课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今年春节期间,《流浪地球》上映,在新媒体上引发热议。刘建军随即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宇宙观,这篇题为《太阳系的未来:恩格斯与科学幻想》的文章,随即在00后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

“思政课激发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借助新媒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表达、去抒发,这是对课程效果的一种有效反馈。”张晓萌说。

在更多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尽管讲座时间在周六一早,但是原定教室爆满,我到的时候已经进不去了,只能临时将场地调换到更大的国学馆报告厅。”吴付来说,“那次讲座,台下有200多名听众,部分听众席地而坐,连台阶上都坐满了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为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了一场辅导讲座。这场讲座同时也是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举办的第3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讲坛”。

2015年,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支持与直接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学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版社、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吴付来担任这个中心的主任。

高精尖创新中心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综合优势,搭建了5个大型资源平台,形成涵盖6个数据库、300多万条文献资源、4万册电子图书和2500多个微视频的素材库。资源平台就像一个思政课“大超市”,教师们想烹制什么“美食大餐”,走进来自己动手,按需取材即可。

吴付来说:“现在全国有7.2万名专兼职思政课老师,只要他们输入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都可以登录中心的五大资源平台。这些平台已经变成全国性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平台。”

高精尖创新中心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讲坛”和“青椒论坛”两大品牌活动。“名师讲坛”先后邀请了陈占安、刘建军、秦宣、王炳林、王向明、韩庆祥、章百家等知名学者走上讲坛,围绕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青椒论坛”每期邀请多位全国一线优秀青年教师作教学展示,知名专家担当评议嘉宾现场点评。

截至目前,“青椒论坛”已经举办12期,72位“青椒”现场竞技,交流教学心得,研讨教学技能,分享教学感悟。最近的一次“青椒论坛”直播点击量突破三万,这意味着全国高校至少有一半的思政课教师在收看。

自201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先后选派王海军、邱吉、宋学勤、陶文昭、汪亭友、何虎生、郗戈、刘辉等8位教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其他兄弟高校挂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支持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挂职支援工作既发挥了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高地的‘排头兵’作用,又带动了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发展。”吴付来说,“能在更多的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职责所在。”

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围绕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撰文发声,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重点报刊发文100余篇;深入机关、高校、社区、企业、媒体等一线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陕西、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累计举办宣讲活动130余场,直接受众达2.2万余人。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围绕学校、学院‘双一流’建设工作,努力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局面。”吴付来表示,“我们有信心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宣传的坚强阵地和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