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周期迎来了收官之年。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完成首轮“双高计划”面临终期验收和第二轮“双高计划”申报筹备。
最新一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冲锋号,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吹响的,明确提出了“一体两翼五重点”这三个方向。
国家政策
今年7月份,国家针对“一体两翼五重点”发布建设要点。如果未来学校发展偏离这11个主要任务,那在下一轮重大节目遴选过程中,很多标志性成果都会擦肩而过。
7月25号,吴岩副部长在常州提出“五金”概念,指引了下一轮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力点。
【“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就是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做的五个新时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新基建任务。产教融合就是让高职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师生在 “闻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场” 的地方去实习、去学习。】
当二级学院不知道如何建设时,这几个指引将成为重要方向。
重点关注
对比2019年的十大双高任务,以及各职业教育先行者的研究,我们发现:
数字化大势所趋,渗透到每个领域,这并不只是信息中心的事,每个专业、每个职能处室,都被卷入数字化浪潮。
重视专业认证,未来高职里报学校是一个方向,另外可能也会像本科开始选专业。目前江苏省、山东省、湖南省、重庆市等省市,都展开了省域的专业认证试点。专业认证最早出现在提质培优文件里,提质培优今年是收官之年,里面有一段话叫“鼓励职业院校探索专业认证”,前述四个省份在过去几年里面,省域的专业认证已经如火如荼展开。现在高职里面,部分省份实行专业认证,随着这个节奏往下推进,相信更多的省份以至全国范围内,可能都会展开专业认证。专业认证是对办学建设的最高规格要求,在认证过程中随时规范人培、课标。
三个问题
总结上一轮双高建设情况,需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处理好“显性”(标志性成果)和“隐性”(学生的培养)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对育人成效的关注度,关注双高建设带给学生的成长、变化、发展;
2、处理好“点”(重点建设专业群)和“面”(其他专业群)的关系;
3、处理好“内部”(教育部成果)和“外部”(其他类成果)的关系。
第一条是指,很多学校只重视标志性成果,用各种手段赢取各种比赛奖项,忽略其他,甚至对于本质上的学生培养、教学等都不太关注。第二条,比如学校有两个国/省双高专业群,还有一些非国/省双高专业群,建设时把所有的钱全砸在这两个专业群里,不重视剩下的专业群,点到面没有形成什么可抽象的范式。理论上花了很多资金把两个专业群建好,应该能够辐射和带动那些非双高专业群的发展,但实际上多是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没有真正规划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以点到面的过程。第三条,第一轮双高的成果认定范围有限,集中在教育部内部。据悉第二轮国双高遴选时,对于外部比如科技部以及行业成果也会认定。部分学校抓住时机,不仅参加教育部通知的赛项,其他成果也争取。
这三个完成后,可以发现国家层面其实在做中国标准,去年12月份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有消息称要发布深圳协议,比肩国际上的悉尼协议。高职领域在澳大利亚有个国际化的标准叫悉尼协议,但是中国现在一直在谈自己的标准。深圳协议牵头单位是深职大,之后会邀请大量的兄弟院校加入到这个协议范围里,同时再往外拓展到一带一路。这个协议的规范标准叫实质等效,未来培养的学生如果在这个协议范围内,到一带一路国家或其他地方,均被认可。
“三个指挥棒”与“五方发展战略”
校长比较关注的还有排名位次,基本每个省都在实施,即每年把校长书记排队,衡量他们在全省的排名位次如何。其中江苏省力度最大,每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公布,对于校长书记而言,如果名次太靠后一定不好受。贵州、山东、江苏都在做省内的质量办学评估,贵州省每年都排,排到前十位就是前10%,绩效工资多加10%,这样有些人就有动力了。校长书记关注的还有一个领域——达标工程,国家给的时间点是2025年要达到90%。
站在一个学校的角度,关注的发展要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省级年度绩效考核。第二,11大重点任务。2025年前,这是国家已经指定的方向。第三,核心办学能力、各种标志性成果。
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校长没有定力,国家发布一个节目就马上去跟。本来已经规划了自己的方向和方位,比如说十四五规划或者三年规划里面确定了什么内容,学校要走什么发展之路,目前处于什么位置,瞄准目标去补短板和差距,但是国家突然发布一个节目,又要把这些东西放一放,最后落到一些策略层面或者实施层面的方案方法,长期治理上走不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五方发展战略如果有定力的话,其实方向方位是不能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把办学这十几件事情做得很扎实,国家随便发布什么节目都能应对,最后组合一下,就能形成相应的内容了。如果没有把办学十几件事做扎实,就会被国家各种职业教育政策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