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04版)
日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接连收获了重磅成果——江苏省智能成套装备科技团队储建华博士成功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成为该省高职院校唯一入选教师;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与材料表面处理科技团队申报的《低温高性能等离子体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成为该省高职院校第一单位申报的唯一获奖者……
“苏州工职院技术创新能够达到新高峰,与学校实施的博士倍增计划密不可分。”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益南告诉记者。苏州工职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77名博士先后加盟学校,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力新引擎。
“放水养鱼”聚人才
近年来,苏州工职院创新校企“共招共用共育”博士人才引进方式,联合创元集团、亨通集团、苏净集团等上市公司,共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1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博士77名,与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团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学校创新政策举措,探索引进高端人才智力的新模式。一是出台“双向加力”新政策。博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员工,还能享受双薪。他们招聘进校后即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保留博士事业单位身份,正常发放工资、津贴,校企共用共享博士取得的科研成果,双向调动企业和人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二是采取“链式延伸”新举措。通过在企业创设人才顶岗实践工作站,将过去以学校聘请技术指导、工程人员为主的松散型柔性引才,转变为以博士人才为桥梁的团队智力引入,从而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独特的博士人才使用方式,让引进人才的科研成果转化更为高效、更接地气。储建华博士主持研制的国内首台面向千家万户“老人服务机器人”和第四代“智能高频手术器”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地方企业新增创收数千万元。
“集聚平台”用人才
“学校紧紧围绕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三大领域,形成了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智能制造优势专业群,61名博士教师在智能制造类专业任教,人才高度集聚;学院还联合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省级以上团队,让博士教师在教学科研平台上有所作为。”苏州工职院副院长温贻芳告诉记者。
近两年,学校先后申报获得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与材料表面处理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智能成套装备科技团队”等4个省级团队,创建成功“江苏省智能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3个省级平台,80%的博士教师进入省级以上科研团队,以省级以上教科研平台引领人才发展。
苏州工职院人事处处长钟克说,针对博士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我们还推出了几项措施。比如鼓励和支持教师赴海外高水平院校访学深造,明年又会有两位博士到英国两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研修。
“科研反哺”育人才
“高职院校要不要做科研一度成为争议的焦点,高职院校当前正处于内涵建设的新时期,如果科研这块短板不补,专业建设就会缺少支撑,产教融合难以深化。”苏州工职院副院长苏霄飞认为,在补科研短板的同时,还要始终把握一点,那就是职业院校聚集人才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要实现新技术进课程、新案例进课堂,博士教师要加快新技术研发向新技能培养的动能转换。
近年来,苏州工职院博士教师纷纷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把科学研究中的“新技术”转化为学生培养的“新技能”。2017年,该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王喜博士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赛项,获全国一等奖。近三年来,由于博士人才的不断引进,学院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6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各类竞赛奖项共计448项。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坚持党管人才,从工科院校的特点出发,力争在办学综合实力和智能制造类专业水平、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为苏州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贡献更多的教育力量。”苏州工职院党委书记王新华说。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苏华)